字号: 大 中 小
第五届哈尔滨采冰节12月7日启幕,辛勤的“采冰人”将进入工作最繁忙的时段。最冷的季节里,在松花江面与冰块打交道,开槽、切割、出水……每一步都是手艺活儿。记者采访了2位来自“采冰之乡”——哈尔滨市万宝镇的“采冰人”,他们都有20多年采冰经验,有的是子承父业,有的是从头学起,年复一年,将采冰技艺传承下来。
张九成:采冰25年,参加过第一届冰雪大世界的建设
58岁的张九成,采冰25年,有着丰富的采冰经验。从1999年建设第一届冰雪大世界开始,每一年的采冰队伍里都有他的身影。
“每年的12月6号左右,江面的冰层厚度达到32厘米以上,才能正式采冰。”他告诉记者,早年间天气冷,清晨3点多坐着农用三轮车抵达江面,4点钟开始采冰。清晨的江面,温度最低时零下30℃。工具只有草绳、冰镩和冰钩,全凭人力采冰、出冰。每块冰重量600公斤左右,将冰块从江里拖出来的过程格外考验力气,“这不仅是个辛苦活,也是个技术活,讲究经验和配合。”张九成说,采冰场要挑在江水最缓、水质最清,冰层厚度达标的冰面。先用草绳在冰面上量好距离,用石灰作记号,用冰镩在一侧开出30厘米宽的槽儿,7、8个人喊着号子,动作一致用冰镩将冰面炸成长条型的大冰块,再由队伍中经验最丰富的采冰人,站在江水中漂浮的大冰块上,将大冰块断成80厘米×160厘米大小。采冰汉子们先用冰钩将冰钩住,然后再用肩膀套住拴在冰块上的绳子,喊着号子一起发力,将冰块拽出水面。
采冰不仅辛苦,还有一定的危险。由于冰块会有隐藏的断层,以及断冰时可能会打碎冰块,跌入水中。张九成回忆,有一年冬天,一个采冰工人不小心掉进了江里,大家赶忙把他捞上来,零下二十几摄氏度的天气,人都冻僵了。他告诉记者,在冰排上,负责断冰的工人腰间都系着安全绳以防落水,工人们时不时也要互相提醒,注意安全。
胡文斌:子承父业,咱松花江的冰最透亮
49岁的胡文斌采冰也有20多年了,他的父亲是村里第一代“冰把头”。“小时候农闲时,父亲领着村里的乡亲们一起采冰补贴家用,起早贪黑又挨冻,但父亲从不说苦。我长大后,也跟着父辈们学采冰。”胡文斌回忆,“当时跟我一般大的年轻人,很多都跟着学。人数最多的时候,我们村的采冰队多达十几支。”
早期没有专业的保暖防水靴,“母亲买来比脚大3号的胶皮雨靴,给我和父亲做了厚厚的鹅绒袜,再垫2层毡子鞋垫。即使这样,手脚还是经常冻得‘猫挠似的’疼。北方寒风凛冽,几个小时下来,我们的帽子上就结满白霜。赶工期的时候,午饭和晚饭大伙儿都以冰块为桌椅 ,在江面上吃。每天工作十四个小时左右。”近些年,用上了专业的割冰机、送冰机,采冰的效率和收入都有显著提高了。“从每天采冰赚几十元钱到现在每天五六百元,这笔收入能买不少年货。”胡文斌高兴地对记者说。
由于胡文斌经验丰富,采冰干得好,这些年,除了本市,他还去过双鸭山、佳木斯、内蒙古、北京等不少地方采冰。去过那么多地方采冰,还是咱松花江的冰最好,贼透亮!”他经常以此为傲。
冰雪世界,璀璨夺目。张九成、胡文斌只是所有“采冰人”的一个缩影。未来的一段日子,近千名采冰人如期而至,汇聚松花江面,冒着严寒,持续作业。为令人惊叹的冰上奇观、举世瞩目的冰雪景观、哈尔滨的冰雪名片,付出辛勤的劳动和汗水。